查看原文
其他

微言新语 | 杨亮:一个名叫“拖延”的兄弟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求是园中的寂静之声 Author 杨亮


卷首语

为深入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让思想政治教育如春风化雨般浸润学生心灵,“浙大微学工”专门开设“微言新语”专栏,发出求是辅导员“好声音”,将“大道理”讲成“微故事”,将“大理念”变成“微行动”,引领青年学子健康成长。


去年想聊聊一个关于拖延的话题,可一直不知道从何处开口,所以就…拖到了现在。


前几天又听了一个关于拖延的讲座,演讲人历数了拖延的种种弊端并且鼓励大家从拖延中走出。可拖延的确如兄弟一样不断的伴随着成长,要想和兄弟一下子分道扬镳似乎也不太可能…等我了。拖着拖着,就有了拖成了满篇唠叨。

 


这个兄弟不是捡来的。大概可能是从小学写周记和作文的时候发现的。小学里最恐怖的事情就是写周记了,除了吃喝拉撒是很难把普通的生活描绘得绘声绘色的,于是这个兄弟也就诞生了


它往往成为一颗沉甸甸的石头,在每周日的晚上压得无法透气,因为周一就要交作业了;可能晚睡的习惯就是那时不知不觉中养成的。


这个兄弟虽然很耽误事,但也不是一无是处。比如有的时候它可以让思考慢下来,很多需要经过反复酝酿的东西不至于仓促而行,能够让急躁的情绪不是那么快速地堆积与释放,也难怪他虽然造成了困扰或很多机会的错失,但也让我的语文作文一直保持了不错的成绩水平。



- 01 -


至此我感觉拖延可能是性格中的一部分了。不过在学习过一些管理学的相关知识后,又明白了一些缘由。首先,是时间规划的能力


任何事情都可以按照紧迫程度分为紧急的和不紧急的两类,而按照重要程度则可以分为重要的和不重要的两类。


这么多年大大小小的拖延情况我曾梳理过,发现很大一部分都发生在不紧急的但分量很重要的事物上,被这个兄弟击中软肋。因为不紧急,所以对于时间的长期把控能力如果不是很精准的话,此类事情的持久性和韧度大为降低,本来很重要的事情无法得到具体落实和执行一步步地落后下去,最后拖着拖着就黄花菜也自然就凉了。



我曾问过一个期末考试挂科的“寝室之友”,发现他就挺喜欢拖延的,明明上课的时候已经几乎听不懂了,学习的效率已经很低了,还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甚至改变一些学习的方法提升学习效率。


一直拖到期末考试的时候,当他再想试图用几个通宵来振奋一个学习落下的节奏已然是力不从心。考试前的突击,看似是解决问题的通常策略,其实就是把一个个小问题拖延成大到无法解决的坏习惯



- 02 -


还有人认为拖延是对于失败的恐惧造成行动与反应的迟滞。自从担任辅导员后又学习到一些心理学知识后才意识到的,很多事情看上去似乎很艰难,但真的动起手来的话努力再加上坚持可能就瞬间就柳暗花明,过于保守的评估了自身的能力以及过高得评估了它的难度,可能造成很多人因为惧怕失败而裹足不前


每个人对于风险的承受能力不同,有的时候过于担心和回避“可能会遭受失败”的体验而不断地错失机会



有个创业成功的学妹曾经是体育特长生,她曾经分享过这样一个故事。她说当年在大学的某个课堂上,遇到不太明白的问题于是举手提问,而其他的同学们则有些嘲笑,似乎认为这个问题不太值得当堂提出,甚至是浪费大家的时间。而任课老师却问大家,你们嘲笑别人的同时有没有对于这个问题认真思考过?有没有自己觉得肯定正确的答案?这时大家都沉默了,而这一瞬间的鼓励却让这位学妹找到了自信心,从此她不再躲在教室的最后一排而是积极而自信地去跟着每一节课去思考,最后真的是“文体两开花,学业事业双丰收”


我想当年那个鼓励课堂提问的老师可能没有想到自己的一句鼓励,可能对于一个学习基础不太好的体育特长生有那么大的推动,让她瞬间找到了在学习这个领域上她做得也并不比别人差的“自信”。



- 03 -


当然,还有的人说完美主义者往往喜欢拖延。但拖延常常并不能对问题解决起到有效地推动作用,长期缺乏实践经验,只会增大失败的风险


有个男生曾经向我分享其感情经历,认为自身的运气不好。我详细了解一下才发现。在大学的时候这个男生是有喜欢的女生,却拖四年也没有问过人家是否喜欢他,好像觉得彼此都有一些缺点和不足,不知是否能够相互包容,而在读博士期间,有人曾经向他示好,他却觉得自己未来的工作与事业都还没有稳定,一直不肯正面回应。把人的正常地生活交际和情感交流,拖成了需要先考虑择业、工作乃至未来购房的重大谈判就已经很让人惊奇了,如果再把这影响谈判的各项因素设定个权值,估计又能够写篇博士论文了。


对感情问题最优解的期待,让这个博士一直忧心忡忡。所以我不得不开导他情感问题大可以顺其自然,该聊的时候聊,该谈的时候谈,该分的时候分,不要把感情问题当做精确地物理实验,非要注入科学真理的味道一定难以下咽,别人拒绝你的经历,也是自己检讨缺点与不足的机会啊。最后我推荐这个同学看一下《拖延心理学》这本书,尤其是关于如何面对挫折与失败的探讨,相信会给他以启发。



- 04 -


相信没有人想把身边的事情变得拖延起来,最好能拥有一个哆啦A梦似的机器猫,随便掏出个什么“心想事成表”,无论什么事情都心想事成一瞬间完成是最好不过了。


曾经我在思修课上告诫过学生不要同时加入过多的社团。人的时间精力总是有限的,既要保持学业水平,又要积极地从事社会工作,面对高中从来没有应对过的学习环境和人际环境本身就是个很大的挑战了,更何况要承担那么多的任务。只是感觉“很好玩”或“是个机会”,可能会让一个人陷入时间与精力的巨大旋涡之中,什么东西都想尝试下,什么东西都想做,疲于奔波。


好似买了份英文杂志就感觉自己的英语水平能够持续进步一样,目标和方法都不太明确,大量的计划与设想被拖延或中途搁置,结果可想而知。这种困境就是面对各种选择和诱惑的时候,缺乏专注度和全局统筹的思考,又不肯及时作出抉择止损时间精力的结果



- 05 -


去年有一个刚刚读到研二的研究生和我抱怨过科研上好几个月没有啥进展,拖在那里一直被导师催促有一种生不如死的感觉。后来我问这个同学更深层次的原因才得知。原来他一直想从事某个很感兴趣的课题方向,但是因为导师却给了他另外的任务,所以工作变得消极进展不大,成果乏善可陈。就此来说,拖延只是一个对现状的内心不认可的表达,只是没有抓紧时间去积极回应妥善处理的外在表现。


所以我给他的建议是:面对困难无论做出主动或被动的选择都行,但站在原地等待救援是最不可取的,要有独立承担的勇气。


后来某天他高兴地跑来告诉我说问题解决了,他主动和导师过了,导师也坦陈对他科研能力尤其是数学方面基础知识不足的担忧。这位研究生这才认识到科研学术工作需要从更长远的角度不断地去和导师交流,充分汲取导师的经验,拖延不是办法,合理地分析自身的能力优势劣势,勇于沟通才能够摆脱拖延背后的真实“心魔”

 


其实我很不喜欢“拖延症”这个词,因为我觉得除非对所有的事物都变得拖延且毫无兴趣与动力应有向心理咨询师征求意见的情况之外,拖延只是一种不好的习惯。


习惯了拖延,拖延的合理性就会越来越受到内心认可。拖延过程中的每一秒,这个“兄弟”可能都经历过精确地比较和计算,让看起来每一次拖延的结果,都比马上去做去完成看上去更加地“舒服与合理”,让我们免受直面失败的恐惧与困扰。


虽然这个兄弟有时扮演了保护者的角色,但如果不努力不尝试虽然回避了“失败”,距离“成功”也会渐行渐远,而如果能够把握拖延的影响,能够评估好拖延造成的不良后果,我想它就能够被掌控和驾驭。


当以后遇到不需要那么急躁地给出答案或者需要从长酝酿的时候,或可再约上我的这个名叫拖延的兄弟,好好聊。


本文作者


杨亮,浙江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辅导员。


育人理念

尽我所能,倾我所有;如果我能,如果我有。


文丨杨亮

图丨求是潮设计王彦皓;部分来源于网络

美术编辑丨求是潮推广周昕怡

版权所有 浙大微学工 转载请标明出处

推荐阅读

微言新语 | 孔晓梦: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精神抖擞

微言新语 | 王赛男:青年,让中国更有底气

微言新语 | 李济沅:新时代,我们为什么依然需要红船精神?

食堂后厨藏着经济学的秘密,这堂课有声有色有香味

放电影唱红歌,浙大这堂思政课用70部影视作品串起百年中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